“扎笤帚除了手要灵巧,还得使上全身力气。扎笤帚使用的刹绳不能太粗,有筷子头一半粗就可以了,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系在拐子上,脚蹬紧、绳缠牢、定型准、把顺手,这就是我做笤帚的几个要领……”近日,宝丰县闹店镇连店村78岁的村民陈谦边说边熟练地为我们演示古老的扎笤帚手法,老伴儿王荣则在旁边用剪下来的高粱杆做锅拍,顺便把扎好的笤帚码成一排,老两口配合默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高粱笤帚、锅拍曾作为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用具,随着时代进步,笤帚的制作原料也由原来的高粱穗、糜子穗演变为各种塑料及化纤制品,扎笤帚这门老手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能熟练扎笤帚的老工匠也是越来越少,笤帚、锅拍反倒成了承载乡愁的实体。
“以前扎拍子、做笤帚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是舍不得丢掉做了三十多年的手艺。”说起重操旧业的原因,王荣感慨万分。
“我扎笤帚用的高粱穗是从内蒙运过来的,糜子长,色泽白亮,高粱壳清除的干净,扎出来的笤帚结实、耐用、美观,赶一次会能卖几百块钱,除去成本还有一半的利润,既传承了手艺,又增加了收入。”陈谦说。
据了解,高粱杆笤帚和锅拍除了实用外,还有着文化的传承和记忆在里边,搬新房、娶新娘、娘家正月回门礼都需要用到高粱杆笤帚和锅拍,笤帚扫了地代表辞旧迎新,圆圆的锅拍挂在厨房寓意圆满。
近年来,闹店镇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参与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非遗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截至目前,闹店镇申报非遗项目15项,批准通过13项。 (李万鹏 郭培娟)
来源:宝丰县融媒体日报中心
————————————————————
审核:陈永立
编辑:史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