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康县马头镇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特色种植的培育力度。马头镇舒屯行政村的村民们通过大棚蘑菇种植,走向了一条致富路。
在舒屯行政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扑鼻而来的便是菌类独有的清香味,棚内一垛垛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蘑菇争相升柄展伞,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场景。该基地负责人皮华杰正在大棚中采摘新鲜的蘑菇,关注菌包的生长状况。
皮华杰是当地出名的创业先行人,2000年在北京经营水果蔬菜批发时,就一边考察市场,一边向供货商学习种植技术。通过在外面16年的发展,皮华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决定返乡创业,发展食用菌种植。
皮华杰说:“咱们这遍地都是玉米芯,原材料比较充足,成本应该比别的地方要低,在咱这发展食用菌种植,这是优势。”
创业路上没有捷径,什么都要学习、摸索,需要一步一步地完成。在创业初期培育菌种时,因为菌种对环境、温度、水分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皮华杰就以大棚为家,每天给菌袋浇水、测量温度和湿度、查看菌种的状况。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摸索,皮华杰的菌种培育技术越来越成熟。
皮华杰说:“平菇的生产周期一般都是四个月,它的采收期是三个月,正常情况下是四茬到五茬。如果管理到位平菇能出七茬到八茬,那利润就可观了。”
平菇种植成功了,还要销售出去才能够赚钱。皮华杰凭借着自己在北京积累的经商经验,拿着大棚里的平菇外出推销,因其种植的平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现在县城也有我们自己的门面,有自己的摊位。在郑州万邦有人对接,多少平菇人家都来拉,现在平菇是供不应求。一个棚正常情况下能出三万斤左右平菇,它的效益能卖到五万左右,平均纯收入是两万左右。”皮华杰表示。
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皮华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面积在不断扩大,用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今年73岁的黄素真和72岁的王素真,就是该种植基地的务工人员,除日常在家中照顾孩子外,其余时间都在基地务工,真正的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黄素真说:“一直在家照顾孩子,现在孩子上学走了,在这干点活,轻轻松松的,也热不着、冻不着、累不着,我一个月能拿两千块钱左右。”
王素真说:“我年纪大了,出去打工,家里人也不放心,来到这还能学个技术,学好了以后,在家里能做个生意,为家里带来收入。”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皮华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到拥有78座大棚,占地110余亩,日常用工50余人,每人每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同时该基地无偿向务工人员传授技术,免费向他们提供培育好的菌棒,大大提高了周边群众的收入水平,降低脱贫户的返贫风险,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皮华杰说:“我下一步准备扩大规模,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让那些在家出不去的、上岁数的村民们,闲的时候可以来这打打零工,增加收入,一个月不仅能拿一两千块钱,还能学到一门种植技术。”
太康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蒋波
编辑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