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山区到黄河滩区,从农田廊道到村旁宅边,可以说,“只要有土的闲地方,都已种上了树!”今年春节过后,新乡市抢抓国土绿化的黄金时期,迅速掀起全民国土绿化高潮。
从突出“三带”“四旁”提升造林质量、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生态效益,到凤凰山涅槃花果山,再到获嘉县照镜镇探索行之有效的“种树经”……3月22日,河南日报通过一组四篇稿件,带你一起看新乡何以变绿乡。
春来种好树 新乡变“绿乡”
从太行山区到黄河滩区,从农田廊道到村旁宅边,可以说,“只要有土的闲地方,都已种上了树!”今年春节过后,新乡市抢抓国土绿化的黄金时期,迅速掀起全民国土绿化高潮。
截至3月12日,新乡市已完成平原沙荒造林、廊道绿化、农田林网、乡村绿化等各类造林2.46万亩,超额完成省定春季造林任务,完成新乡市定春季造林任务的90%。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新乡市多项林业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
突出“三带”“四旁”提升造林质量
3月11日,黄河大堤平原示范区胡堂庄段,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植树前的大堤淤背区填土工作;再往前走是韩屋村,绿化工人白爱玲和姐妹们正在村民屋后新开辟的一条花圃里种灌木。
新乡市林业局局长刘庆贵说,今年将继续挖掘造林潜力,明确提出重点抓好沿山(太行山)、沿黄(黄河)、沿河(卫河)等“三带”绿化,和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等“四旁”绿化及乡村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森林创建活动等工作,提高绿化造林标准和质量。
围绕“三带”“四旁”绿化,地处太行山区的辉县市全面完善提升城市周边旅游道路绿化美化;地处平原的新乡县发力新建高效农业园区林网、廊道绿化、田园社区绿化;地处黄河滩区的封丘县围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目标,全县动员、全域增绿,高标准建设天然渠城区段生态廊道5.5公里,以樱花、法桐为主题建设李庄新区森林特色小镇。
2020年,新乡市提出力争在5年内所辖8个县(市)全部创建成省级森林城市。这一年,创建成果丰硕:辉县市和长垣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辉县小凤凰山通过省级森林特色小镇验收;在沿黄区域重点打造了旅游小镇、康养小镇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5个;以乡村林果化和森林乡村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一村万树”行动计划,24个乡村通过省级森林乡村验收。
近年来,新乡市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精心谋划推动以“32231”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高标准建设沿黄生态带,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生态效益
卫辉市唐庄镇的桃园,在新乡周边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在原有上万亩桃树的基础上,该镇还结合京广高铁通道绿化发展优质桃4000余亩,去冬今春又发展9000余亩,带富了一方群众,成就一项特色产业。
为了让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新乡市通过拓宽投资渠道、抓好基地建设、增强龙头带动、强化科技支撑等,积极推进山楂产业、苗木花卉、林下种养、林木深加工和森林康养等十大林业产业集群建设。2020年,新乡市克服疫情影响,完成林业产值120亿元。
如今,新乡市以辉县山楂为纽带,促使山楂种植、深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河南太行星源山楂制品有限公司、辉县市山里红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山楂产业集群;以平原示范区河南省宏达木业有限公司、新乡县新亚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南鑫饰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和引领作用,重点打造新乡市林木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国有辉县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筹划建设一批森林康养基地等。
截至目前,新乡市拥有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4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8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林下经济面积达112万亩,2020年11月,在平原示范区召开的全省林下经济会议,推广了新乡市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和经验。
“落毛”凤凰 “涅槃”复绿
3月17日,走进新乡市区北部的凤凰山,黄的银翘、白的杏花、粉的桃花争奇斗艳,当年满目疮痍的矿山经过持续修复治理,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这棵树是我们2008年栽下的,当时只有两米多高、三四厘米粗,如今已有十五六米高、近40厘米粗了。”在凤凰山森林公园服务中心院内,新乡市林业种苗服务站副站长翟常明指着一棵雪松说。
高大的雪松枝繁叶茂,绿意婆娑,十几年来,见证着凤凰山的涅槃。
因为矿产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凤凰山就聚集各类建材企业达300余家,一度成为豫北地区重要建材集散地之一。在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这里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开采矿石导致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多处山体寸草不生。“没毛的凤凰不如鸡”,这是别人的奚落。“睡觉蒙着脸,吃饭捂住碗,一年吃下半块预制板”,这是当地人的自嘲。
是金山银山,也要变绿水青山。面对群众呼声,在前期进行凤凰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后,2006年,新乡市召开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动员大会,正式拉开凤凰山绿化序幕。从当年开始,新乡每年春节后首个全市大会的主题就是生态建设。多年来坚持不懈,每年投入巨额财力,累计植树2000多万株。2018年以来,实施的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植树26万余株。目前凤凰山核心区植被已基本恢复。曾经的“落毛”凤凰终于涅槃复绿。
2018年以来,新乡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建设“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城”,并将凤凰山森林(生态)公园建设作为重点,以生态为基础、以山水为骨架、以景观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引擎,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游居”于一体的新乡城北生态绿核、南太行旅游驿站、牧野文化胜地。
举目远眺,占地1800余亩的青龙山上,春节前种下的5.6万株车厘子、枣树、石榴树、核桃等长势正好,其间点缀的蓄水池碧水清波,蜿蜒的水泥步道错落有致,时见游人徜徉其间。
“过两年你再来,凤凰山一定是春来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金秋硕果累累,冬日雪中透绿……”告别时,凤泉区凤凰山矿山森林公园服务中心主任郭金义向记者发出邀约。
获嘉照镜镇有套“种树经”
村外绿树掩映,村内道路两侧高秆石楠、广玉兰、月季、冬青等花木交错,加上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3月16日,记者走进获嘉县照镜镇东彰仪村,顿觉赏心悦目。
村委会对面文化广场旁,一块新平整过的土地,新植的200多株巨紫荆和白蜡,像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士兵。“这块地1亩多,之前通过农村宅基地改革收归村集体。种树既绿化美化村庄,还能产生经济效益。”东彰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新笑着说,“5年后,这些树保守说也能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收入。”
东彰仪村为啥种树恁大劲儿?
春节前,村里卖了200多棵树,为集体增收20多万元,相当于去年村集体收入的六成还多。其中,最大的一棵巨紫荆,4年前买树苗时花了160元,成材后卖了1100元。
“树木真是‘绿色银行’!过去植树造林靠强制、派任务,如今全村村民都争着抢着种树。”王光新说,今年春节前后,他们整合村内村外空闲地,植树1300余棵,加上村内原有的2000多棵树,村集体年年都会有一大笔收入。
“村里给家家户户门前都造了小花园,看着多美!护好自家门口树,成材了咱还能分钱。现在村里人对树爱护得很……”前不久,62岁的村民王荣森门前卖了两棵树,村里给他分了200元钱。
照镜镇镇长方伟介绍,近年来,该镇扎实推进农田林网、“一村万树”、庭院绿化等绿化工程,探索了一条通过种树、护树、“以树养村”的新路子,破解了从选址、选种到养护的难题,既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也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三同步——
树种哪?见缝插绿,用好空间多种树。除乡村内外主次干道、田间生产道路外,该镇还集中精力对各村房前屋后、背街小巷、闲置空地进行补植补造;同时,还对园区企业周边进行集中提标绿化,围绕企业园区打造“海棠园”,实现“企业入林”目标。
种啥树?因地制宜,坚持高低树种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景观效益,选择种植杨树、楸树、海棠、白蜡、栾树、法桐、巨紫荆等苗木,建立轮作长效循环机制,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稳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咋保活?建立乡村与农户之间的树木利益联结机制,即乡村投资进行树木栽种、浇水及病虫害防治,树木所在地农户负责管护;当树木成材时,收益按照比例分成,既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又提升了树木的存活率和成材率。
获嘉照镜楼村,“有土的地方,都种上了树”
出东彰仪村,走进楼村,记者看到该村种植的800多亩围村林,已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年我们把村外河沟两侧的空地也全种上了绿化树。”楼村党委书记张洪飞说,去年该村伐了一批树,为村里增加138万元收入,“每年都会卖掉一批,再随时补植。”
集体有钱了,才能为群众办事。通过植树增绿为各村增加的收入,被广泛用于村内道路建设、绿化、图书室建设等,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
截至目前,照镜全镇范围内总计30多公里的主次干道两侧已高标准完成绿化,17个村完成全域绿化,全镇绿化面积超过1.5万亩,绘就了美丽乡村的底色。其中,东彰仪村和楼村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2020年,我镇被评为省首批美丽小镇,绿化工作是最大的加分项。”方伟自豪地说。
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