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夏秀琴 通讯员 马立 闫琳
12月15日,记者从洛阳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获悉,截至12月14日,洛阳市优良天数达到232天,提前完成省下达的优良天数比例目标及各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今年洛阳市优良天数达到232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6.7%,已提前完成年度优良天数比例目标。5月至9月,因臭氧超标损失优良天数49天,好于省定控制目标3天。PM10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77微克,同比下降8.3%。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3微克,同比下降12.2%。
2021年,洛阳市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持续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积极有效应对臭氧污染和重污染天气,各项重点攻坚任务取得明显成效。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累计完成70家高排放企业退城搬迁改造,淘汰112台套落后产能设备;强力推进主城区煤电机组“基本清零”,停运大唐双源3台共40.5万千瓦煤电机组;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治理,拆除停用7台煤气发生炉,停用3台共535蒸吨工业燃煤锅炉,完成19家共43台炉窑提标治理,动态排查整治工业“散乱污”企业112家。
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方面。严控煤炭消费,截至11月底全市规上工业煤炭消费总量约1690万吨,同比下降2.0%;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77万m2,主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08%;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3.5万千瓦,新增地热供暖面积17万m2;严查散煤复烧,取缔散煤销售点8个、拆改燃煤散烧设施360个,查处不合格燃煤58.4吨。
在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方面。积极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和多式联运,建成中储、伊电、万基3条大宗货物运输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集装箱吞吐量达2.44万标箱;累计注销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11271辆,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22760辆,中心城区4227辆出租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公交车累计更新新能源1233辆,建成充电桩3442个;累计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采集、定位安装及尾气检测18680台;强化油品质量监管,立案查处油品案件33起,查处黑加油站、流动加油车47个。
在调整优化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方面。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新增造林32.6万亩、森林抚育10万亩,新增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561公顷;强化工地扬尘污染监管,全市累计行政处罚672.2万元,约谈129个项目负责人;加强餐饮油烟监管,在线监控大型餐饮服务单位432家,覆盖率100%;推进农业污染治理,完成720座烟叶烤房煤改电、14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双改”任务。
在强化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方面。坚持“夏病冬治”,今年2月份就全面启动VOCs治理,实施源头替代、过程严控、末端严治全过程防治,完成162家涉VOCs企业治理、649家涉VOCs企业源头替代,对18家涉VOCs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实施“一园一策”综合整治;将1578家企业纳入夏季错峰生产清单,对城市建成区365家加油站实施错时装卸油,引导289家加油站制定了夜间加油优惠政策,对164家加油站开展了油气回收监督性抽测,12家企业开展了泄露检测与修复,最大程度减少高温时段臭氧前体物产生;开展VOCs治理专项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累计检查企业3989家,发现并整改环境问题409个,立案处罚32个,处罚金额207.3万元。
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印发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修订了应急减排清单,指导全市5214家涉气企业按照“一厂一策”方案精准减排;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提升行动,共评定A级、B级、绩效引领性企业273家,对污染治理水平高的企业最大程度减少管控干扰;开展优良天保卫战,实施散煤治理、秸秆禁烧、扬尘污染防治、柴油货车路查路检、烟花爆竹清零等10个专项行动,减少大气污染排放。进入秋冬季以来,洛阳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6%,排全省第二,好于国定秋冬季同比改善目标(同比下降4.1%)16.5个百分点。